按分类浏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正文
发布日期:2013-12-10  浏览次数:260
核心提示:油漆罐改造难技术高、成本大检测难。长线输气管道的检测费用相当巨大,一般的企业难以完成。
   改线受制土地财政审批难离居民楼近被占压解决难城市已成型系统改造难技术高、成本大检测难

  [ 管道要改线,首先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审批,而这种审批往往因为“只有责任、没有利益”而难以完成,也受到“土地财政”的制约。“审批很难,政府如果不给规划选址,企业是没法迁移的。” ]

  “11·22”中石化黄岛爆燃事故已经过去了一周,但关于油气管网运营和维护的争议仍在继续。

  近日有消息称,国家能源局今年的确在研究把天然气管网独立的可能性,由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其投资、建设、运营。但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油气专家则认为,正是发生了爆燃事故,这一环节更不能由其他新的主体参与运营,这一行业投入和运营成本巨大,没有实力和经验的实体难担重任。

  事实上,即便变更运营主体,管网修建和检测依然面临着诸多难题。

  “有管道意味着有风险,天然气、石油管道都是要有安全距离的,一旦建管网,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可能两三百米的土地就不能卖了。谁都(希望)你最好别建我这里,不然这块地就废掉了。” 华东地区一家燃气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此外,该负责人还介绍,目前国内在管道检测领域较为权威的是中国特检院,他们会提供各项“菜单”,防腐层有没有漏点、找固定点抽查看壁厚情况、标志桩有没有偏离管道位置、应急保护的电位是否正常。“但每个公司的选择都不一样。就像体检一样,可以选择不同的套餐,那一般企业就只会做一些基础的体检,不可能去做核磁共振,拍个X光就可以。”

  “一挖全是管线”

  “管网离居民楼近,被占压,这在市区很普遍,根本解决不了,没有哪个燃气公司敢说没有占压,因为就这么点地儿。” 上述华东地区一家燃气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改造管网并不现实。

  他介绍,管道要改线,首先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审批,而这种审批往往因为“只有责任、没有利益”而难以完成,也受到“土地财政”的制约。“审批很难,政府如果不给规划选址,企业是没法迁移的。”

  在落实规划选址后,企业要承担改迁费用,包括了拆迁补偿,而这还是要靠政府的强制介入。

  管道设备研发与销售的上市公司纳川股份(300198.SZ)的一名人士告诉记者,在管线改造中,比较麻烦的是涉及到拆迁和资金投入的部分,包括与涉及管线改造的居民及相关方进行交涉等。

  但上述燃气公司负责人称,由于大多数城市已经成型,即使有资金,也很难系统进行改造,“一挖全是管线,电力、电信、自来水等的管线。”

  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郭继山就表示,黄岛管线情况非常复杂,至少铺设了11条各类管线。

  “国外都和防空洞一样,人是能在里面走的,是明的管线,工人每天走一遍,要发现腐蚀也比较容易,当然造价、投入力度也比较大,而且并不是全部的都这样,可能在一些干线、主线上是这样。”这名负责人说。

  大规模改造难以实现,小规模修复亦需要检测相关领域的完善。

  “修复是可以的,但首先要检测、发现出来哪一段出现腐蚀,有一些要发生泄漏了才知道,地下管道不渗漏到一定量,要发现也是比较难的。”上述燃气公司负责人说,对于地下管网的检测,如果没有先进的技术,难以发现弊病,尤其对于气管来说“在泥土里面蹿来蹿去”,找到漏点都很难。“就跟我们水龙头一样,水如果只是一滴一滴地漏,水表是不走的。”

  对于一些长线输气管道来说,可以通过清管器、收发球筒测出和处理管道里面的腐蚀、脏物,但这只能在一些长输干线上有设置,市区的管线里是做不了的。“长输管线就像一条肠子可以贯通,但市区管线就像一条毛细血管,有很多分叉,根本塞不进。”该负责人称。

  上述用于长线输气管道的检测费用相当巨大,一般的企业难以完成。而对市政支线而言,“我们只能一年测一次有没有轻的防腐层破损,四年再重点测一次。不可能把防腐层都剥掉,只能抽一两个点来看看管壁有没有问题,有可能刚好没测到腐蚀的点。”他说。

  管网独立难

  根据公开信息,目前我国油气管网总里程达10.6万公里,其中,中石油管网里程达6.7万公里,中石化超过3万公里,中海油约为3000公里。

  “一体化垄断是不合理的。”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青岛爆燃事故背后显示的是,石油企业一直比较重视上游、下游这两端,而国外大多一地一套管网,拆分出来独立管理。“譬如在我这里经过,我就要收费,和高速公路收费一样。”

  他认为,独立出来并不一定是不出事故,但管理的企业会更加关注。“国外法律法规对这块的问责是很严厉的。一旦出一个事故,公司基本就垮了,周边居民可以告他们。”

  事实上,关于油气管道业务的归属问题在中石油、中石化1998年成立之时就有讨论。

  在中海油首席能源研究员陈卫东看来,最近管道业务分拆再次被高分贝提出来,和减煤增气的能源结构转型、管道运输成本和监管等问题有关。

  陈卫东曾在媒体上表示,油气管道体系的改革还远未到“时不我待”的时点。“三家石油央企的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还没有完全消退,仍可继续超常的管道建设投资。”他认为,更重要的是,只有上游的寡头垄断打破,中游管网才可能形成市场化的议价谈判能力。

  中国石油大学一名教授认为,在此次事故后,石油企业会更重视管道的修复、改造和更新。“做好管网,可以获取稳定的现金流。这些管道资产是可以获益的,我认为反倒是不易分离的。油气企业不会不重视这块,因为这是他们竞争最大的筹码,比资源更重要,资源可以进口,但管道不行。”

  他表示,青岛爆燃事故中,原油管道泄漏是重要诱因,但背后有更复杂的背景。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会展 13890505561
热线 400-8088-659
客服 1977554587
反馈
APP
顶部